close

時間:2007年3月14日
講者:周蓮香(台大生態演化研究所教授、中華鯨豚協會創會理事長)


(摘自講義)
 鯨豚是最易博得人類喜愛的野生動物之一,透過這份喜愛可以讓我們注意到牠們的家-─海洋。身為科學家,我們如何去研究這類生物呢?身為一般民眾,我們又如何與牠們共享地球、共存、共榮呢?
 基於保育精神,在不捕捉活體動物的前提下,過去16年來台灣的鯨豚研究包含許多方向與領域,本人將簡介其中部分研究;另外也將簡述,台灣人與鯨豚之間由捕殺者邁向賞鯨及護鯨階段的過程。

 鯨與人互動歷史三部曲:
   保育:台灣鯨豚保育始於1990年。
   賞鯨:1997年始於花蓮。
   護鯨:1996年成立全國性「中華鯨豚歌輾處理組織網」。
      2001年亞洲第一隻海豚野放成功。


見聞所感:
 第一次聽這場生物相關的專題演講,可以說如沐春風,尚嫌未飽w。
 此次演講,旨在對台灣鯨豚的保育由來及如何調查做一個簡單介紹。投影片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三個字:whale、dolphin、porpoise(鼠海豚)。這些稱呼都是對鯨豚的俗稱,由前至後體型由大至小,whale長約3-30公尺、dolphin為2-4公尺、porpoise約2公尺。
 看過一些鯨豚圖片後(有介紹某些種的分類地位),接著談到鯨豚在台灣的地位。到底是什麼地位呢?早期的人們只覺得鯨豚美味,濫捕濫殺,於是鯨豚淪為漁貨的地位。在1990年代,發生了一起重大事件,同時也是展開鯨豚保育的轉捩點,澎湖大屠殺。將一群毫無抵抗之力的海豚趕進一個海灣,進行獵捕。
 自此之後,政府通過了野生動物保育法,並且陸續有學者對鯨豚進行調查、研究。
 她講到,鯨豚通常在台灣東部出現的次數、種類遠比西部多,是因為東部海底高度落差大,當水流湧上時,有充分的養分,海洋生態系極為繁複。也因此,鯨豚可作為海洋生態系的重要指標。
 在沿海,花蓮南部至台東北部,鯨豚的種類最多。目前確認在台灣海域出現的鯨豚有31種。
 為了處理鯨豚的擱淺,在農委會支持下,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(Taiwan Cetacean Stranding Network, TCSN)於1996年成立,她擔任第一屆負責人。這是一個跨域、跨行的合作組織網,也是亞洲第一個全國性的鯨豚擱淺處理組織。
 鯨豚擱淺的案例以單隻擱淺較多,可能原因有疾病,例如胸部或心臟的不適引起。集體擱淺也所在多有,但實際原因尚不知曉。
 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去保護這些鯨豚呢?主要有四種原因:研究、教育、保育和文化。就保育而言,鯨豚是海洋哺乳動物,通常二、三年才懷一胎,而有的虎鯨八年生一胎,繁殖速度比人類還慢,可想而知,牠們非常稀有且難復育。

 唔。
 人類真是奇怪的動物。殺了牠,又要保護牠。殺的理由是口腹,保護的理由是:怕失去,永遠地從世上消失殆盡。
 一旦鯨豚不是稀有動物,那麼,人類便不會有所行動了。
 真是奇怪的動物,心思總是想不透,猜不到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cc05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